历史上功高震主的3位名将,可以轻松取代皇帝,结局为何大不相同
前言
“鸟儿飞光了,好弓就得收起来;兔子逮住了,猎狗就得下锅煮”,这是春秋那会儿范蠡对越王勾践讲的一句话。说完这话没多久,越王勾践就把帮他灭了吴国的大功臣文种给处置了。
“鸟飞光了,弓箭就得收起来”这句话,后来就成了皇帝们对付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的一招。很多皇上都爱用这一招来对付那些让他们感到威胁的大臣。他们觉得,臣子功劳太大了,就像是手里的一把利剑,用得好能杀敌,用不好就可能伤了自己。所以,干脆就把这剑给收起来,也就是找个由头,把功臣给边缘化了,这样心里才踏实。
这里面啊,特别是那些武将,让皇帝心里头特别提防。你想啊,皇帝只要手里有权,那些文官就不太敢乱来。但武将不一样,他们手里攥着兵权呢,稍微一动弹就能起兵造反,把皇帝给掀了。所以啊,对于那些立过战功的武将,皇帝通常都是防得死死的。
历史上出现过好几位超级厉害的武将,他们的功劳大得连皇上都觉得有点压不住,但奇怪的是,他们的最后结果都不一样,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
一、战国神将白起
白起这人,被大家叫做战神,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有人算过一笔账,战国时期战场上死的人加起来得有差不多两百万,而这其中,一半都是白起给打败的。
要说白起啊,那可真是个打仗的高手,他打的仗,记录下来的都是赢的,一次都没输过。这种战绩,你就算放到别的朝代去看,那也是顶尖中的顶尖,战神级别的存在。更别提战国时期了,那时候天天打仗,高手如云,可白起还是能在里面脱颖而出。
白起的那些厉害战功啊,可都是一场场打出来的。刚开始那会儿,他也就只是个手下将领,不起眼得很。但你猜怎么着?就打了那么三场超级重要的仗之后,他的战功高到没法再给他升官了,简直就是封到顶了。
这第一仗,说的就是伊阙大战。韩国和魏国为了不让秦国往东边扩张,就手拉手一起对付秦国,他们在伊阙这个地方摆开阵势,跟秦军干了一仗。
这次啊,是白起头一回当大军的主帅,可让人没想到的是,他不仅带着秦军打赢了,还打得特别漂亮,简直让人叫绝。韩魏两国联手的那24万大军,全都被他给收拾了,这事儿一出,整个天下都轰动了。
后来啊,白起又领着军队去攻打楚国,发起了鄢郢之战。他们不光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,还顺势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。这样一来,楚国君臣没办法,只能往东边逃。更绝的是,白起还把楚国的先王陵墓给毁了,这一波操作对楚国来说,那打击可不是一般的大。
所以在鄢郢之战打完以后,白起又被封了“武安君”这个大号,再次让整个天下都知道了他的名字。
不过要说最神奇的一仗,那还得是长平之战。在这一仗里,秦军跟赵国的45万大军干上了。可你猜怎么着?在白起的带领下,秦军居然只牺牲了一半的兄弟,就把赵军给团灭了。这事儿在我国,乃至全世界的战争历史上,那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,让人印象深刻。
但白起立下的那些大功,却没能让他得到君王的完全信任。反倒是因为他的战功太过耀眼,地位高得盖过了所有大臣,结果遭到了大臣们的眼红,还有秦昭襄王的猜疑。
以前那个推荐过白起的秦国丞相范雎,后来被赵国人说动了心,开始觉得白起带兵打仗这事儿不太妙。他就跟秦昭襄王说,白起军功太大,小心他功高震主啊。秦昭襄王一听,这话就在他心里留下了印儿。
所以嘛,当君王和大将之间的关系有了裂痕,白起就老被秦昭襄王给刁难。可后来秦国在攻打赵国邯郸的时候吃了瘪,这时候秦昭襄王又琢磨着让白起去领兵打仗了。
不过白起被压制了那么长时间,心里头肯定憋着火呢,他好几次都没答应秦昭襄王的请求。秦昭襄王一看,这下可急眼了,直接就把白起贬成了平民。后来,在杜邮这个地方,秦昭襄王还赐给他一把剑,让他自己了断了。
二、汉初兵仙韩信
要说战国时候的那些名将啊,跟白起一比,那战绩简直就拿不上台面。而且,在那之后的好长一百年里,都没再出现一个能跟白起相提并论的大将,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末汉初那会儿才有所改变。
秦始皇一死,他儿子胡亥就当上了秦二世。老百姓们之前就因为那些狠毒的法律活得挺苦的,胡亥这个糊涂皇帝一上台,大家的日子就更没法过了,抱怨声四起。这么一来二去的,反对秦朝统治的起义就轰轰烈烈地爆发了。
不过呢,后来那些起义的人慢慢聚成了两大帮派,一个是由刘邦带的汉军,另一个则是项羽领头的楚军。这两个帮派开始抢地盘、争天下,韩信就是在这种时候掺和进来的。
韩信啊,一开始就是个家里穷得叮当响的小伙儿,在淮阴老家那会儿,老被人瞧不起。可后来天下大乱,起义一个接一个,韩信一咬牙,就投了楚军那边去了。
在楚军那会儿,韩信心里头憋着大招呢,老想着给项羽出点好主意,好让自己大展拳脚。可项羽这家伙,倔得跟头驴似的,韩信说的那些好主意,他愣是一个都没往心里去,也没给韩信啥重要差事干。
所以,韩信看项羽那态度,就觉得楚军以后肯定会因为骄傲而吃亏。这么一想,他就偷偷地离开了楚军,跑去投靠了刘邦的汉军。
一开始啊,刘邦对韩信并不咋上心,觉得这家伙也没啥了不起的。可萧何这人有眼光,他一下就看出了韩信的本事。所以当韩信觉得没盼头,打算走人的时候,萧何赶紧把他给追了回来。
而且啊,萧何还真就把刘邦给说服了,让刘邦重用韩信。刘邦一听,觉得萧何说得在理,于是就把韩信提拔为了将军。韩信呢,也挺给力,没让刘邦失望。他带着汉军那是重整旗鼓,转头就开始对楚军进行反攻。
打了几年仗以后,韩信在汉军里的声望和位置那是越来越高,简直就是刘邦身边离不开的得力助手。到了垓下那一仗,他算是把项羽给彻底打败了。
可韩信压根儿没想到的是,他的运气并没有变好,反倒是开始走下坡路了。刘邦打了胜仗后,虽然给了韩信个楚王的头衔,但心里还是防着他,因为韩信的带兵本事实在是太强了。
他就找了个借口,说要去云梦那边看看情况,其实就是想去韩信的地盘。等韩信乖乖来见他时,他突然动手,把韩信给抓住了,然后就直接带回长安。到了长安,他还把韩信的爵位给降了,变成了淮阴侯。
不过刘邦心里头还是对韩信有所顾忌,最后呢,在吕雉的搭把手下,他把韩信给诓骗到了长乐宫,接着就在钟室里把韩信给处死了。
三、唐朝权臣郭子仪
头两位大将军啊,最后都没落得啥好下场,但这位最后出场的大将军可就大不一样了。他不但没被卸磨杀驴,反而活得风光,死得哀荣,连皇上都得给他几分面子。这人就是唐朝那位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大将军。
郭子仪啊,那可是唐朝的大牛人,一共辅佐了七位皇帝。打从唐玄宗天宝那时候起,一直到唐德宗建中那会儿,他都活跃在朝堂上。他赶上了安史之乱,从国家最昌盛的时候,一直走到了衰败的边缘。在这场大乱里,他一点点立下军功,最后手握大权,整个朝廷都得看他的脸色。
郭家那势力,简直大到能和皇上对着干,而皇上呢,心里头虽不痛快,但也不得不承认,郭家真不是他能随便招惹的。
郭子仪那小子郭暧,有次跟他老婆升平公主闹别扭,一着急,说话就没把门儿了,直接怼回去:“你牛啥,不就仗着你老爹是皇上嘛!可你知道吗,我爸他老人家要是想当皇上,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,他还不稀罕呢!”
这么不讲理,甚至都能说是造反的话,让生平公主气得不行。她一怒之下,就把这事儿直接跟父亲唐代宗说了,想让父亲给她评评理。
真没想到,唐代宗竟然只是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,说道:“你啊,不明白这里面的道道。他说的都是实话,要是他们家真动了当皇帝的念头,这天下哪还能轮到咱们家来坐呢?”
另一边,郭子仪一听说这事儿,气不打一处来,直接就把儿子给关起来了。接着,他自己跑到唐代宗那儿请罪。唐代宗见状,摆了摆手说:“哎,当家长的别太精明,有点糊涂才好。孩子们在那些权贵面前说的话,咱们就别太计较了。”
唐代宗心里真的没点数吗?其实他就是不敢得罪郭子仪。但郭子仪这人也很识相,皇帝给了他个台阶下,他自然得给皇帝留点面子。所以回到家后,他就把儿子狠狠教训了一顿。
郭子仪这人,不光是政治上脑子转得快,挺有远见,在当武将这事儿上,那也是一把好手,本领高强。就算到了晚年,他身体还是硬朗得很,带着兵马就把来犯的吐蕃给打退了。
他走了以后,待遇可真不赖。不光得了个武将里很难拿到的谥号,叫“忠武”,唐德宗还特地发了道旨意,说郭子仪的坟头可以比别人高出一丈,这明摆着是多大的恩赐啊,真是风光无限。
结语
说实在的,武将要是功劳太大,盖过了君主的风头,君主会不会找他的茬,关键还是得看君主有没有那个胆子和本事。要是碰上个像秦昭襄王或者刘邦那样,说话算话、说一不二的皇上,那功劳太大的武将可就危险了,君主肯定是容不下他的。
不过要是像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那些皇上,他们肯定不敢轻易去碰那些手握大权的高官,要不然最后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首页